亚运之光 | 首个碳中和亚运会来了
2023/9/25 9:59:29 点击:
杭州亚运会正式开幕,精彩纷呈的开幕式刚刚结束,杭州力争办成首届碳中和亚运会,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作为国际级的大型赛事,杭州2022年亚运会提出“绿色、智能、节俭、文明”的承诺,为实现“绿色、低碳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杭州2022年亚运会建设处处彰显出“零碳办赛”的绿色低碳理念,打造出亚运会建设“零碳”办赛的“杭州样板”。
“绿色”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的重要办赛理念之一,也是这次亚运会的“主色调”。尤为明显的是,“绿色标准”“绿色设计”“绿色施工”等理念已经融入亚运会场馆建设的全生命周期,更好地助力可持续发展。
场馆建设是亚运筹办的基础,也是举办一届成功、精彩亚运盛会的前提。杭州2022年亚运会、亚残运会共有57个比赛场馆。其中,新建场馆12个、改造场馆27个、续建场馆9个、临建场馆9个。另有31个训练场馆、1个亚运村和4个亚运分村,分布在主办城市杭州(12个赛区)和5个协办城市(8个赛区)。
在总结借鉴北京奥运会、广州亚运会、G20杭州峰会等重大国际赛会举办经验,参考大型赛事体育场馆设计标准及案例的基础上,2018年,杭州亚组委编发了《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导则》《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场馆建筑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导则》。在规划布局亚运场馆时,杭州亚组委就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需求,提出了杭州亚运会绿色场馆标准规范、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导则、场馆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一系列标准,使得场馆建设有章可循。
绿色场馆标准规范,确保了建筑的“绿色健康”。杭州亚运村采用现代绿色技术和材料,全区域超过50%的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健康建筑三星标准,绿地系统建设真正达到了“300米见绿,500米见园”,成为浙江省首个获得国家二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设计标识的项目。
杭州拱墅区运河亚运公园项目,该场馆原为城中村改造项目,考虑到该区域内河道纵横、绿树成荫,故将其规划确定为公园,后又将亚运会乒乓球和曲棍球场馆融入公园中,体现了绿色场馆与城市规划的有机融合。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采用室内空气质量监控与改善系统,结合光电离子空气净化除菌技术,打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,也是浙江省第一个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体育场馆。
规划绿色先行
亚运场馆建设过程中,在规划阶段就坚持绿色先行,创新绿色设计理念,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进行规划,开展绿色健康建筑、智慧园区、地下综合管廊等先进技术实践。
杭州亚运村采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,从“渗、滞、蓄”到“净、用、排”,通过建立区域内雨水的有机循环体系,采用过滤净化处理、生态净化滞留、雨水收集利用,有效发挥蓄水调水作用,打造节能场馆,确保亚运村建设充分体现出“绿色亚运”理念。
富阳、桐庐、淳安等钱塘江流域场馆都将富春山水、千岛湖景等元素充分和场馆融合,既彰显杭州独特的人文底蕴,又保护了生态文明。
践行绿色施工
施工阶段是场馆建设融入“绿色亚运”理念的直接体现。杭州2022年亚运会场馆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,充分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节能环保,尽可能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建筑材料。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,使得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。
营造绿色施工环境,各场馆建设单位尽量避免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影响。特别是离居民区较近的杭州市体育馆、杭州市萧山区体育中心、杭州市富阳区体育馆等城区场馆,通过提升施工现场绿化覆盖率,以减少扬尘的产生,同时在施工现场均设置喷淋系统,降尘除尘。
绿色低碳运营
场馆拥有双馆合一的设计理念、独特的流线造型,结合双层全覆盖银白色金属屋面,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形式。该馆设置的210个导光管通过顶部的采光罩,将室外的自然光漫射至室内,相对日光灯有无频闪、环保及节能优势,使用寿命长达25年,同时具备开闭功能,每年可节电约10万千瓦时。
在游泳馆,每个泳池均设置一套独立的水处理系统,通过烛式硅藻土过滤器、臭氧发生器、低盐耗次氯酸钠发生器及尿素有机去除装置,对池水进行过滤、消毒、分解尿酸处理。该系统自动调节处理速度,可降低能耗15%以上。水质监测采用全自动控制,确保处理后的水质满足泳池水质标准要求。
杭州亚运会在“零碳办赛”的使命下,尤为注重使用安全环保的绿色电力。国家电网作为杭州亚运会清洁用电的最强后盾,积极探索绿色电力赋能杭州亚运会碳中和机制,今年,国家电网将通过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、源网荷储“即插即用”、能量路由、市场化碳交易等多种方式,实现杭州亚运会全部场馆用上绿色电能。这在亚运史上将是首次。
满足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,积极开展“亚运全绿电 助力碳中和”工作,成为了国家电网的重要任务。早在2021年,《杭州亚运会绿色电力专项行动方案》就已经正式亮相,为赛时绿电有效供应提供保障。
亚运会倒计时500天之际,亚组委、浙江省电力交易中心与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签署三方协议,全面启动杭州亚运会绿电交易,初步明确了亚运比赛用电将全部实现100%绿电供应,确保用电零碳化。本次亚运绿电交易覆盖了亚运场馆、亚运村以及指挥中心等61个建筑,提升了整个亚运赛事的低碳化水平。
绿色电力是保障城市乡村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。在中国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下,降低企业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将成为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,全社会各行业领域也都将在能效提升方面倾注更多心思。
两款车型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置。比如,C6E转弯半径更小,可低至6.5米,适用于城市支线公交、地铁接驳、社区通行等。而C8E则专门针对公交运营场景开发,低能耗,能量利用率更高,续航可达300公里以上。公交车白天运营,晚上利用谷电充电,既节能又高效。
不仅如此, 新能源公交C8E车型还为特殊人群设置了“无障碍”通行设计,有“一级踏步低入口设计”以及“轮椅导板”及轮椅约束装置。这样,坐轮椅、推婴儿车的,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都能轻松上下公交车。
“亚运碳中和-减污降碳协同”数字化管理平台,依托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先行优势,首次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碳排放采集、核算、减排、注销、评价管理全流程,6座城市,13个领域,2大碳减排类别,实现了碳排放全过程数据的可回溯、可查询、可动态更新,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碳排放管理体系。
比如,一个运动员从马来西亚到杭州参会,他首先要坐飞机抵达杭州,再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到比赛场馆。他的活动产生的碳排放,原来都是手工计算的,现在可以把他的出行数据,从亚运一站通导入到该平台,自动核算出他的碳排放数据,这就是数字化的管理。前期亚运场馆和道路建设等可能产生的碳排放数据,都已经导入该平台,经过庞大的测算,预计杭州亚运会将排放92万吨二氧化碳。
这些碳排放,是要通过其他方式去抵消,从而实现“碳中和”。
“无废”理念,贯穿亚运会筹备的各个环节。杭州亚运会56个场馆,只有12个新建场馆,其余44个改建或临时建造的竞赛场馆中,推行装配式建筑与可循环、可再生材料。以壁球馆为例,比赛结束后,玻璃墙、观众席等设施都可以整体打包搬走,捐赠给相关行业用于壁球项目的普及推广。在住宿、餐饮等各方面,杭州亚运会都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,最大限度做到物尽其用。
日前,“无废亚运”主题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,发布《“无废亚运”实施指南》,倡导公众践行绿色观赛、光盘无瓶的“无废”理念,倡导“无废行为”,从小事做起,从身边做起,为“绿色亚运”增光添彩。
作为国际级的大型赛事,杭州2022年亚运会提出“绿色、智能、节俭、文明”的承诺,为实现“绿色、低碳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杭州2022年亚运会建设处处彰显出“零碳办赛”的绿色低碳理念,打造出亚运会建设“零碳”办赛的“杭州样板”。
场馆与生态和谐共生
“绿色”是杭州2022年亚运会的重要办赛理念之一,也是这次亚运会的“主色调”。尤为明显的是,“绿色标准”“绿色设计”“绿色施工”等理念已经融入亚运会场馆建设的全生命周期,更好地助力可持续发展。
场馆建设是亚运筹办的基础,也是举办一届成功、精彩亚运盛会的前提。杭州2022年亚运会、亚残运会共有57个比赛场馆。其中,新建场馆12个、改造场馆27个、续建场馆9个、临建场馆9个。另有31个训练场馆、1个亚运村和4个亚运分村,分布在主办城市杭州(12个赛区)和5个协办城市(8个赛区)。
在总结借鉴北京奥运会、广州亚运会、G20杭州峰会等重大国际赛会举办经验,参考大型赛事体育场馆设计标准及案例的基础上,2018年,杭州亚组委编发了《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导则》《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场馆建筑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导则》。在规划布局亚运场馆时,杭州亚组委就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需求,提出了杭州亚运会绿色场馆标准规范、绿色健康建筑设计导则、场馆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一系列标准,使得场馆建设有章可循。
绿色场馆标准规范,确保了建筑的“绿色健康”。杭州亚运村采用现代绿色技术和材料,全区域超过50%的建筑达到国家绿色健康建筑三星标准,绿地系统建设真正达到了“300米见绿,500米见园”,成为浙江省首个获得国家二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设计标识的项目。

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

规划绿色先行
亚运场馆建设过程中,在规划阶段就坚持绿色先行,创新绿色设计理念,按照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进行规划,开展绿色健康建筑、智慧园区、地下综合管廊等先进技术实践。
杭州亚运村采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,从“渗、滞、蓄”到“净、用、排”,通过建立区域内雨水的有机循环体系,采用过滤净化处理、生态净化滞留、雨水收集利用,有效发挥蓄水调水作用,打造节能场馆,确保亚运村建设充分体现出“绿色亚运”理念。

杭州亚运会淳安场地自行车馆
富阳、桐庐、淳安等钱塘江流域场馆都将富春山水、千岛湖景等元素充分和场馆融合,既彰显杭州独特的人文底蕴,又保护了生态文明。
践行绿色施工
施工阶段是场馆建设融入“绿色亚运”理念的直接体现。杭州2022年亚运会场馆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,充分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节能环保,尽可能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建筑材料。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,使得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。

黄龙体育中心游跳馆
营造绿色施工环境,各场馆建设单位尽量避免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影响。特别是离居民区较近的杭州市体育馆、杭州市萧山区体育中心、杭州市富阳区体育馆等城区场馆,通过提升施工现场绿化覆盖率,以减少扬尘的产生,同时在施工现场均设置喷淋系统,降尘除尘。
绿色低碳运营

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
场馆拥有双馆合一的设计理念、独特的流线造型,结合双层全覆盖银白色金属屋面,和两翼张开的平台形式。该馆设置的210个导光管通过顶部的采光罩,将室外的自然光漫射至室内,相对日光灯有无频闪、环保及节能优势,使用寿命长达25年,同时具备开闭功能,每年可节电约10万千瓦时。
在游泳馆,每个泳池均设置一套独立的水处理系统,通过烛式硅藻土过滤器、臭氧发生器、低盐耗次氯酸钠发生器及尿素有机去除装置,对池水进行过滤、消毒、分解尿酸处理。该系统自动调节处理速度,可降低能耗15%以上。水质监测采用全自动控制,确保处理后的水质满足泳池水质标准要求。

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

绍兴柯桥羊山攀岩中心

杭州国际博览中心
绿色能源赋能

满足社会绿色低碳发展需要,积极开展“亚运全绿电 助力碳中和”工作,成为了国家电网的重要任务。早在2021年,《杭州亚运会绿色电力专项行动方案》就已经正式亮相,为赛时绿电有效供应提供保障。

绿色电力是保障城市乡村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。在中国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下,降低企业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将成为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,全社会各行业领域也都将在能效提升方面倾注更多心思。
绿色交通

不仅如此, 新能源公交C8E车型还为特殊人群设置了“无障碍”通行设计,有“一级踏步低入口设计”以及“轮椅导板”及轮椅约束装置。这样,坐轮椅、推婴儿车的,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都能轻松上下公交车。
“亚运碳中和-减污降碳协同”数字化管理平台
2023年7月12日是第11个“全国低碳日”浙江省2023年“全国低碳日”活动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顺利举行,在本次活动上,浙江正式发布了“亚运碳中和-减污降碳协同”数字化管理平台。
“亚运碳中和-减污降碳协同”数字化管理平台
“亚运碳中和-减污降碳协同”数字化管理平台,依托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先行优势,首次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碳排放采集、核算、减排、注销、评价管理全流程,6座城市,13个领域,2大碳减排类别,实现了碳排放全过程数据的可回溯、可查询、可动态更新,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碳排放管理体系。
比如,一个运动员从马来西亚到杭州参会,他首先要坐飞机抵达杭州,再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到比赛场馆。他的活动产生的碳排放,原来都是手工计算的,现在可以把他的出行数据,从亚运一站通导入到该平台,自动核算出他的碳排放数据,这就是数字化的管理。前期亚运场馆和道路建设等可能产生的碳排放数据,都已经导入该平台,经过庞大的测算,预计杭州亚运会将排放92万吨二氧化碳。
这些碳排放,是要通过其他方式去抵消,从而实现“碳中和”。
无废亚运
“无废”理念,贯穿亚运会筹备的各个环节。杭州亚运会56个场馆,只有12个新建场馆,其余44个改建或临时建造的竞赛场馆中,推行装配式建筑与可循环、可再生材料。以壁球馆为例,比赛结束后,玻璃墙、观众席等设施都可以整体打包搬走,捐赠给相关行业用于壁球项目的普及推广。在住宿、餐饮等各方面,杭州亚运会都推进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,最大限度做到物尽其用。
日前,“无废亚运”主题活动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,发布《“无废亚运”实施指南》,倡导公众践行绿色观赛、光盘无瓶的“无废”理念,倡导“无废行为”,从小事做起,从身边做起,为“绿色亚运”增光添彩。
来源:中国经济网
- 上一篇:小米造车改变新动向,梦断新能源? 2023/10/7
- 下一篇:能源民企“生力军”生猛来袭,89家新能源企业! 2023/9/25